【金流百科】 第八話 -『2020!我們對選舉金流做的4件事』
--
大選伴隨著,候選人/公民投票的倡議宣廣,除了考驗說理能力外,鋪天蓋地的宣傳,更考驗著提案團體/候選人的財務動員能力。
大到電視、全版報紙、公車廣告,小至宣傳海報、文宣品、關鍵字搜尋 …這樣的金流網絡,該不該接受公眾檢視?
Q1:政治獻金公開卻不易取得,公投募款專戶的財務收支表未受公眾關注。
將總統、縣市首長、立法委員、縣市議員的政治獻金專戶、公民投票領銜人之募集經費專戶,從監察院/中選會攜出並加以數位化,讓民眾在近乎零成本的情況下,接觸選舉金流。
Q2:選舉、公投募款金流龐大繁瑣,難以消化理解,未有完整視覺化的呈現。
金流資料龐大繁瑣,向來是公眾與媒體難以跨越的監督障礙之一,利用視覺化呈現,不單單僅是讓財務收支流向透明,更是把權力的分配揭露的一清二楚。
Q3:根據統計2017年全國辦理採購決標案金額高達1 兆 3725 億,但未與政治獻金捐贈公司建立比對機制。
在王向榮所開發的《標案資料瀏覽》專案的基礎下,專案將進一步把政治獻金與政府標案資料連接,讓選舉金流不再局限於政治獻金,更能動態的檢視各該公司歷年承包情況。
Q4、金錢競逐下的選舉結構、各方的資源差異,民眾難以直觀感受。
台灣傳統的本土俗語,「選舉無師父 用錢買就有」源自各地的鄉親對現實生活有感體驗,
候選人除了必須爭取選民的認同支持之外,選舉的經費是大開支助選團隊基本的開銷,還有宣傳支出更是可觀,若是沒有相當的財富,恐怕選舉活動是寸步難行。
專案能藉由圖表的呈現,讓使用者直接感受的選舉上的貧富差距,進而引發反思與討論。
Beta版網頁:https://g0v-money-flow.github.io/
#金流百科提供視覺化的政治獻金/公投募款,並串接政府標案,同時呈現各候選人之間的選舉資源差異。
to be continued …